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我社动态

我社动态

凤凰网发布“回良玉散文随笔《七情集》出版发行”一文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15-06-06   浏览次数:
中国吉林网讯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退休后撰写的散文随笔选《七情集》,近日由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全书共选录回良玉同志以“情”为题的七篇散文:《我的黄山情怀》、《我的残疾人情感》、《我的“三农”情缘》、《我的家乡情结》、《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我所认知的山水情韵》、《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按报刊发表时间顺序汇编成书,共13万字。这七篇散文是回良玉同志于2013年退休生活开始后,结合自己一生的成长经历和50年的革命工作生涯撰写而成,融情感、思想、哲理于一炉,风格清新隽永、文字朴实无华。此书既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折射出深刻的时代思想,是对美好生活的理性思考。同时,该书还是了解作者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心路历程的读本,也是解读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延伸阅读:

古耜读回良玉同志的《七情集》

    《七情集》是回良玉同志新近撰写、由中国言实出版社郑重推出的散文结集。在这本文集的开卷处,作者以朴实亲切的笔调告诉读者:“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自然的法则,是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50个年头里,组织给了我精心的培养,人民给了我极大的信任,一路走来的同志和挚友给了我鼎力的支持。想起走过的山山水水,思起遇到的人人事事,念起感悟过的点点滴滴,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深厚的情怀。因为这份情怀,促使我想再去走走那些梦萦魂绕的地方,再去看看那些曾经并肩前行的老友,再去品品那份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愈久弥醇的珍贵情谊。”也正是在这种情怀的推动下,告别了繁忙、拥有了余裕的回良玉同志,将万千思绪悉遣笔端,写成洋洋洒洒而又翩翩绵绵的七篇大文章,它们承载着时代的风景和历史的跫音,同时也敞开了一个共产党员蓬勃的精神天地与美好的情感世界。

    回良玉同志出生于普通农家,曾长期在基层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后,相继在吉林、湖北、安徽和江苏担任省级领导,乃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则一直分管农业、林业、少数民族、老龄和残疾人等方面的工作。如此丰富、多样和全面的经历与阅历,成就了回良玉同志宏阔的社会视野、敏锐的思想识见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而所有这些作为一种生活积累和感情储存,最终升华为《七情集》的深情表达。于是,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幅印有作者足迹、更带有时代标识的壮丽画卷。这里有广袤农村曾经的艰难滞重,广大农民一向的崇善明理和整个农业正在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和睦、边关万里的欣欣向荣和多彩中华的繁荣昌盛;有残疾人的自强不息、残疾人工作者的任劳任怨和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与稳步提高;有安徽、江苏、吉林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提供的新做法与新经验,不断创造的新成就与新事物,不断呈现的新局面与新气象……由于作者在历数这些情况时,没有停留于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层面,而是自觉站在时代和国家的高度,注重将清晰的宏观认知、辟透的理性思考、必要的国际背景,以及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看法、体会,很自然地注入其中,从而使异彩缤纷而又大气磅礴时代景观,呈现出内在的必然性和客观的规律性,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大走向和历史前行的大趋势。在这一意义上,一本《七情集》堪称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的精彩侧影与真切缩影。

     正如书名《七情集》所昭示的,回良玉同志在回望自己的人生足迹和心路历程时,始终有一种强大而柔韧的情感力量相依相随,活跃其间,时而引领思绪,时而推动叙事,由此演绎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苑古训。这种积蓄已久的情感力量在作者笔下,首先透过对中华大地江山多娇、风物秀美的热切讴歌,对神州万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精心梳理,对自己工作和生活过的一方热土的无限神往,饱满而酣畅地表现了出来。

    不妨一读《我的黄山情怀》。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由“天地之美,美在黄山”写到“古今之奇,奇在徽州”。其中既有对黄山自然之美的生动摹写,如古朴浑厚、造型奇特的黄山松,白练长垂、喷珠溅玉的黄山泉;神奇壮观、变幻莫测的黄山云等等;又有对徽州人文之美的细致盘点,如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贾而好儒”的徽商传奇,安详静谧的徽州村落,别有意趣的徽州民俗,“和合”为上的徽州精神等等。这独步天下的自然美和独树一帜的人文美,有幸同人心思进、愿景可期的伟大时代相遇,便随即形成了生机勃勃、独具特色的社会发展之美。斯时,作者的江山之爱已与时代之情高度重合,进而如作者所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只是匆匆过客,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先人们为我们留下大美的黄山和厚重的徽文化,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善加利用,使之永续传承下去。”

    在《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一文里,回良玉同志将深情的目光投向江苏大地,围绕最能代表江苏文化特点的一个“水”字荡开笔墨——先是在阔大的历史时空里,展示了神奇造化带给江苏的地域风貌、文化积淀,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便利,继而由水的特点和性格写到地域的特点和性格,诸如水性灵秀之于融会贯通;海纳百川之于开放包容;水滴石穿之于坚韧开拓;水平如镜之于低调务实。一时间,江苏大地上江河湖海的形、意、脉与江苏人文的精、气、神,互为诠释,融为一体,化作流光溢彩,气象万千的写意长卷。这幅长卷无疑包含了作者对水乡江苏的深层理解、深情礼赞和深切怀念,而构成其情感底色的,则是作者一向秉持的国家情怀与民族情思。

    阅读《七情集》,我们会觉得,在回良玉同志心中,除了祖国与江山之爱,还有一种深沉博大、带有统摄意义的情感力量在生发,在涌动,在支持着他的潜心思索和真诚言说,这就是对社会基层的关注,对普通劳动者的关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你看:在作者笔下,无论讲述工作见闻,抑或捡拾心灵记忆;无论抒发故乡情怀,抑或倾吐时代感悟,都常常联系着扎根于基层和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当中,有当年和作者一起“蹲点”、“包片”,为发展家乡农业,改变家乡面貌而摸爬滚打的同事和乡亲;也有村村“哨所”,户户“兵营”,在守卫边疆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牺牲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三十年如一日,住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坚持防沙治沙,硬是把沙丘变绿洲的一对老夫妻;也有面对地震灾害,朗声喊出“我自己也要生产自救,总不能什么都靠政府”的云南残疾老汉……在作者眼中,普通劳动者最美丽、最可爱、最崇高。“他们是平凡人,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是平常心,却展现出了不平常的心灵;他们的脸庞饱经风霜,却洋溢着灿烂笑容;他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天籁之音。”对于中国农民的生计与命运,作者更是给予了深层打量和持久关注。他为“大寨县”同时也是“大债县”而焦虑不安,从而积极参与农村政策的调整;他熟悉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力主通过科学文明的制度设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即使在农民命运发生了巨大改观的情况下,他仍然具有独特而深邃的忧思:“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大多数低于平均数,整体的增长抹不平个体的差异。‘李村有个李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李百万’,这并非个别现象。”而这里的文外之旨则是,一定要实现中国农民的共同富裕。应当承认,这种联系着党的光荣传统和根本宗旨的主体情怀,真切而清醒,具有足够的感染力。

    一本《七情集》以情为题,缘事言情,因情见长,以情动人,但并没有因此就忽视理性的思考与理趣的追求。事实上,作者深谙情与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此,他在压卷之作《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中,一方面郑重指出:“情是生命的灵魂,我们的情感随生命而同来,我们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没有情,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属感”,“就没有生活的韵调和意义”,“也不会有社会的温馨和动力。”另一方面又严肃申明:“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她与理和礼相伴而生,三者彼此区别而又互为依存。”“我们对情可以执著,可以痴迷,但不可以忘记理。”“我们对情可以追求,可以沉醉,但不可以不讲礼。”“情之有理在礼,必能受益;情之无理不礼,必遭祸害。”在此基础上,作者特别强调:我们追求的真情,必须充满敬畏之心,敬畏公德,敬畏民众,敬畏法规;既不可以功利至上,更不能够悖于德行。对于无理悖礼之情,我们必须转身、拒绝、避开、放弃和远离。任何人处理一个“情”字,都不得违背道德的“底线”,都不能逾越政策的“红线”,更不可触及法律的“高压线”。显而易见,作者围绕情与理的关系所进行的这一番阐释,既语重心长,又鞭辟入里,它不仅使广大读者更加懂得了情之真谛与奥秘,而且给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段箴言,一道警示,具有极强的当下意义。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对于八百年前大诗人元好问的倾心一问,回良玉同志从共产党人的立场和襟怀出发,已做出了明确回答。它是那样的实在,那样的精彩,因而很值得广大读者静心一读。(据农民日报)


评论见以下网址: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a%2F20150604%2F43905910_0.shtml&docName=%E5%9B%9E%E8%89%AF%E7%8E%89%E6%95%A3%E6%96%87%E9%9A%8F%E7%AC%94%E3%80%8A%E4%B8%83%E6%83%85%E9%9B%86%E3%80%8B%E5%87%BA%E7%89%88%E5%8F%91%E8%A1%8C&skey=4376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