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我社动态

我社动态

我社《新儿歌》一书在徐州日报发表——在《新儿歌》中感受美与爱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5-27   浏览次数:

 

                                  在《新儿歌》中感受美与爱

 

                                       

                                ■《新儿歌》封面  张铎/著 顾倩倩绘     2014年1月版       中国言实出版社

 

                                       

                                               ■著书人语

                         夸张点说,写《新儿歌》是一蹴而就,因为灵感是地泉的喷涌。

                                                                                                                   ——张铎

 

                                                                                                                                                                                                                                                                                                                                           

    一个人童年时代的温暖记忆大都与儿歌有关。那咿咿呀呀的学语,那飘着乳香的吟唱,那胖嫩的小手拍出的节奏,是人类最纯真的音乐。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歌谣。其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常识与做人规范等。

    近年来,能够被广泛吟唱的儿歌越来越少,究其原因除了生活方式的影响,还在于很多作家轻视儿歌创作,认为“儿歌”是小儿科的文学,根本不愿或者不屑于为儿童写儿歌。如果让持这一观点的人读一读张铎先生的新著《新儿歌》,一定会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汗颜。

    这一本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儿歌》集,收录了张铎先生去年创作的40首童谣。翻开书籍,文图并茂,书香扑面,纸页上跳动着真挚的童心。捧读这些儿歌一如触摸先生纯洁、自然、仁爱与智慧的心地。张先生一生从教,退休之后如陶渊明归隐田园,在徐州市郊置地建屋名曰“逸园”,掘地成鱼池,每日浇水种花,荷锄刈草,池塘垂钓,亭中闲读,不亦乐乎。《新儿歌》中的40首儿童歌谣是张铎先生田园生活的结晶;是他文心热肠的映照;也是他童心依然的标志。这些儿歌每一首都朗朗上口,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彰显着儿歌本身的特性,不愧为当代儿歌的典范之作。

    首先,这些儿歌都很短小。最短的8行,最长的也只有24行。长于创作的人都明白文学创作往往是写长文易,做短文难。短了才能看出精炼文字的功夫与概括浓缩的能力。张铎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又发表和出版过数十万字的文章,对于遣词造句,斟酌文字,可谓是行家里手。比如一首叫《小雪花》的歌谣,仅用8行40个字,就形象地描绘出雪花的形态、动作、作用等。“小雪花,/轻飘飘,/就像一个小姑娘,/纯洁秀丽爱舞蹈。/小雪花,/你真好,/一夜北风呼呼吹,/大地穿上白棉袍。”还有一首写啄木鸟的儿歌,全文只有39个字,“大杨树,/生了病,/飞来一位树医生。/树医生,/啄木鸟,/咚咚咚咚找害虫。/蛀树虫,/送了命,/杨树拍掌齐欢庆。”这三句话的儿歌短得不能再短,却字字有声,形象描绘了啄木鸟捉害虫的功绩。书中类似这样的精短诗歌还有很多。这些是短文字,但却不亚于大文章。文字精短是为了便于儿童记诵;说它不亚于大文章是从儿歌的创作角度而言。

    其次,书中的这些儿歌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同时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非常适合儿童吟唱。一般而言儿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儿歌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新儿歌》中的作品很好地表现出了歌唱的节奏感。比如《种南瓜》:“小铁锨,/木头把儿,/我和奶奶种南瓜。/南瓜花,/铜喇叭,/南瓜结得磨盘大。/摘一个,/没法拿,/我和奶奶抬回家。/哒哒嘀,/嘀嘀哒,/累得汗珠顺脸爬。”这首儿歌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诵唱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像《种南瓜》这样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再者,这本集子中的儿歌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它们被诵唱的时候,事物的形象便自然地浮现眼前。书中使用到的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比喻、夸张、重叠、对答、顶真、排叙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让读者身临其境,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张铎先生在创作儿歌时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在《月亮光》中,作者说:“月亮光,/亮堂堂,/照在窗上明晃晃。/树枝儿,/窗外晃,/伸出许多小巴掌。/阵阵歌,/悠悠扬,/夜莺枝头把歌唱……”歌词中的“树枝儿伸出小巴掌”;“夜莺枝头把歌唱”都属于典型的拟人手法。在《小河水》中,作者发挥想象力,用对答的形式,歌颂了祖国的美好与世界的广阔,“哗啦啦,/哗啦啦,/小河水,/你唱啥?/唱中华,/改革开放变化大,/处处山水美如画。//哗啦啦,/哗啦啦,/小河水,/你去哪?/去大海,/畅游八方走天涯,/看看世界有多大。”在《池塘水》中,拟人、比喻、排叙等手法交叉使用,让读者欣喜于“梳发扭腰的柳树”、“拍着巴掌的杨树”以及“跑来洗澡的鸭子”等。

    仔细研读张铎先生的这本《新儿歌》,我们会发现书中的大量作品,是先生人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启迪儿童的心智与情感。《小蜜蜂》、《小羊羔》、《小乌鸦》、《小蚂蚁》、《萤火虫》、《花喜鹊》等给孩子展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世界;《我家小菜园》、《小草,小草》、《牵牛花》等唱出的是我们身边的植物天地;《数星星》、《月亮光》、《月姥姥》等传达的是天文知识;《风来啦》、《东方红》、《早早起》、《大雁歌》等描绘的是四季变化之道;《端午节》、《包粽子》等反映的是传统的节日风俗。除此之外,像《想爸妈》、《包饺子》、《爷爷奶奶爱旅游》等传达的是中国人的孝道,让儿童在儿歌的吟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孝道影响。

    先生创作这些儿歌的地方叫“逸园”。“逸”的本意是安乐,意为安于当下,快乐无穷。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由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原创的儿歌越来越少。唯如此,才更加觉得《新儿歌》的价值所在。

    为了规避都市的喧嚣,先生筹建逸园时,选址市郊,从此渔樵耕读,忘情于自然。这本《新儿歌》应该是对逸园最好的纪念。笔者与先生为忘年之交,常在工作之余,驱车数十里,到逸园看望先生,请教人生智慧,享受自然闲趣。先生对彭城书院这一弘扬中华道统,温暖世道人心的事业不余遗力地给予支持,每学期都会走上书院讲坛,讲经论道。

    先生是真正的师者,一生传道授业,爱生如子,年逾古稀而不辍。所以,书院一届又一届的弟子们常在春秋佳日,结队到逸园,拜访先生。每次书院师生到访逸园,先生总是拿出园中最好的酒食,热情款待。又到春天了,如果客人再至,在逸园中捧读这一本《新儿歌》,那是多么惬意的爱与美的享受。

    与本文作者在“逸园”合影。

  ■作家小传

    张铎,笔名张朵。1959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多年从事教育工作。195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新诗百余首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曾出版散文集《杏坛花雨》、写作简论与佳作点评集《写作论评》、杂文集《杏坛絮语》等。张铎老师曾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