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黑神话:悟空》霸屏!来看游戏里的传统文化!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8-27   浏览次数:

这几天《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网!它成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产3A游戏,重新定义了国产游戏的制作标准。它仅仅上线一天,销售额就突破15亿,位居全球各平台游戏热销榜第一名。







游戏中《黄风岭》的主题曲《黄风起兮》目前已上线,由陕北说书传承人——熊竹英演唱,游戏科学等制作。据游戏科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所说,该段最开始由美术总监设计了一个弹三弦的NPC,他想将NPC设定在具有大漠风格的场景,而该人物类似于民间艺人的角色,于是与声音的负责人进行商量,希望能与陕北说书搭配,进行了台词的创作,试唱后意外的与游戏风格惊人的和谐,展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中国元素。
演绎这段陕北说书的熊竹英说道,陕北说书是西北的,西北唱法的韵调、发音等自带苍凉,和游戏里无头僧的状态一致。2022年录制时他还不知道游戏的内容,只凭借情感融入其中,令游戏和陕北说书进行了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非文化遗产在未来能够得到传承的希望,也让国外友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陕北说书是什么?


陕北说书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2006年5月20日,陕北说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14。
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关于秦腔,秦腔俗称梆子腔,号称是中国戏剧的鼻祖,声色之美甲天下,被誉为华夏正声,素有高腔歌唱、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古典声韵、雄劲悲急、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的特点,音律足以激流波、绕梁尘、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风云为之变色、星辰为之失度,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宝库中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阳齐如山先生所著《中国戏剧源自西北》说到,研究戏曲,必须到西北去,因为各种戏剧的启发点都是来自陕西,昆腔、弋腔,都是来自西北。大凡梆子腔调,亦是来源于陕西的秦腔。如山西蒲州梆子、代州梆子、河北梆子、老梆子、山东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都是由秦腔演变而来。其实还不止此,如四川、云南梆子、江浙的南梆子等等,都是来源于秦腔。即是广东福建的老戏,亦含着梆子的意味,大概是由陕西传到四川、云贵,由云贵传到两广。总而言之,在百余年前,全国风行的戏,就是梆子腔,寻其根源,都是由西北来的。
黄土飞扬,沟壑纵横,在这片土地上滋生了独特的民间艺术。秦地育秦人,秦人发秦声,秦声衍秦腔,作为我国历史传承最久远的古老剧种之一,秦腔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具有特殊地位。
从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看,秦腔肇始于周、雏形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宋、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繁荣于今,源远而流长,根深又枝茂,隆替蔚为大观。作为中华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秦腔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为一身,融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武术等艺术元素为一炉,形成了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表演体系,舞台上演的是喜怒哀乐愁、唱的是酸甜苦辣咸,究其实是借衣冠讲孝说忠、凭面目尚廉崇节,弘扬的是温良恭俭让,昌明的是仁义礼智信,褒扬的是忠孝廉耻勇,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美德。这便是秦腔文化几千年奔流不息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生命力所在。



秦腔历史究竟有多长,历史上曾经谁也说不清。《秦腔记闻》揭开了秦腔的历史之谜,把秦腔历史上溯了2200 多年,并对秦腔的源流、音调、唱腔、板眼、演员以及与其他剧种的关系,都有翔实考证和透彻论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料,是戏曲院校进行戏曲理论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戏曲演员和秦腔票友提升素养、增长学识的通俗读本。《秦腔字韵》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王志直研究员创作的一本关于秦腔声韵学专著。秦腔、京剧、昆曲与诗词一样,都是很讲究声韵的,不知声韵就永远入不了秦腔的门,这本书是王志直研究员数十年从事戏曲研究与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如何才能唱好秦腔的基础教材,读了这本书就能懂得把秦腔唱得更好更美更加字正腔圆。《戏剧家封至模文选》精选封先生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著述,并分类编次,集中反映了封先生一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戏剧事业的重要贡献。文选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大都散见于旧报刊和旧书籍,为研究和推进我国戏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极其生动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是戏剧院校培养人才难得的辅助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