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当代诗坛名家诗歌集萃200首——唤醒你的诗歌“味蕾”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8-20   浏览次数:


故乡曲

江 非

白菜是最白的女人

大豆是最大的孩子

高粱是最高的男人

在那里

土地是最土的布匹

厩是最牛的房产

羊皮是最洋的服饰

在那里

宽恕是最宽的河流

小气是最小的垃圾

善良是最膻的肉汤

在那里

传统是一直流传的诗经

老师是一直不老的孔子

远方是一直遥远的新娘

择 菜

张 战

越老,母亲越抢着做事

我总让她做

我笑吟吟站在旁边看

碗洗不干净了

从消毒柜中拿出的碗

碗沿上有时沾着碎菜叶

洗青蒜

水光光放进竹筲箕

蒜头雪白

蒜叶缝夹着泥沙

母亲洗过的菠菜

炒出来乌绿乌绿

有时,缠一丝银发

母亲年轻时择菜

我也是站在旁边看啊

那时母亲灵飞的手指

剥去细葱茎边枯叶

多少年后

我在常玉的画里看到

绿中的一抹象牙白光

那缓缓的过去时

一直一直

在我心里闪烁

我听见篝火说

广 子

明月高悬

在哈尔勒格哈沙

一条叫可温的山沟里

篝火是一种语言

但它什么也没说

我已烧成了一堆灰烬


多么优美的诗歌!


好的诗歌能够唤醒读者的心灵,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看世界的一颗纯真的心,永远赤诚,永远保持着热爱,他们抒写生活,抒写身边的一切,给读者带来惊喜,带来激情。


让我们一起欣赏翻阅诗歌集《当下的诗意》......



诗歌的初心觉醒

李少君

  从小学开始,我就有一个习惯,看到好的诗歌就会抄下来,一个笔记本抄完了,再换一个笔记本。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参加工作以后。如果说学生时代抄诗歌是出于纯粹的热爱,后来则稍微有所不同,按现在的说法,是有一些自觉了。因为我的工作是编辑,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我当编辑后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看到好诗就先保存下来,因为怕过后就找不到了。以前是抄在笔记本上,现在是以文档形式存在电脑里。就这样,我保存的诗歌越来越多,有些是用于编刊,以前是在《天涯》杂志,后来是在《诗刊》,好些诗歌是我偶尔看到的,在民刊上,或网络上;有些则是用于编诗集,我每年都会编一些诗集,很多来源于这里。那么,一首诗打动我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从诗歌里看到了一个人的初心。这个说法有些玄妙,就以《黎明时分的诗》为例吧,讨论何谓诗歌的初心。全诗如下:  

   黎明 

   一只在海滩上静静伫立的小野兔

   像是在沉思

   听见有人来,

   还侧身向我打量了一下 

   然后一纵身

   消失在身后的草甸中
   那两只机敏的大耳朵

   那闪电般的一跃
   真对不起  

   看来它的一生

   不只是忙于搬运食粮

   它也有从黑暗的庄稼地里出来

   眺望黎明的第一道光线的时候

   一只海边伫立的兔子,对于晨曦的敏感,也就是对于光明的敏感,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捕捉得恰到好处。这只兔子,我总觉得其实就是诗人本身,一直保持着对生活、对美和世界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源于还没被世俗污染的初心,也就是李贽说的“童心”和“赤子之心”。
诗人的童心、赤子之心,就是不管多大年龄,不管经历过多少,你看世界还是依然感到很新鲜很陌生的,仿佛是第一次遇见,给你带来惊喜,给你带来激情,让你热爱。这是诗意的源泉。只有这样纯粹的心灵、这种初心,才会有细腻细致的感觉,感觉到和发现世界的种种美妙。作者虽然常常被称为知识分子写作,但始终没被烦冗的修辞技术淹没内心的纯真敏锐。按敬文东的说法,作者是“用心写作”而不是“用脑写作”的。好的诗歌,源于诗人初心的觉醒,同样,也会唤醒读者的初心。我也有一首类似的诗歌,题目叫《黎明》,也是写对黎明的强烈意识。最后结尾是这样写的:“晨曦渐渐地掀开蒙昧世界的帷幕 / 我猛地意识到:这就是黎明 / 能意识到黎明的人,就是一个诗意的人。”对这首诗,作家刘亮程是这样评价的:“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以‘自然为师’,在现代山水中,寻求连古及今的人类永恒诗意。他是‘能意识到黎明的人’,而黎明正是他诗歌中发现的巨大自然。”知我者,亮程也!这个选本里的诗,我看重的就是这种初心,一见之下就被打动,然后保存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再读,还能被打动,就选在这里了。但诗无止境,诗歌还需要更高的境界和修辞。根基仍然要源于诗人的心的觉醒。我近些年对诗歌强调“人诗互证”,人诗应该对应,人诗应该合一,其实也是强调这种诗歌的初心,因为这是诗意的起点和源泉。没有这个,再多的修饰也是徒然的,正如程颢称:“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明末王夫之在家国大变之际,藏于深山,系统地对传统诗歌审美做过梳理总结,在强调“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提出“情、景、事”三者交融,他评点南朝江淹《无锡舅相送衔涕别诗》时说:“一时、一事、一情,仅构此四十字,广可万里,长可千年矣。”诚哉此言!诗歌,既是个人情感史、心灵史,也是生活史、社会史。这也是“人诗互证”传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