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写出好文章的秘密全在这里,赶紧看过来吧!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

古往今来,读书、说话、写文章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三门必修课。当我们撰写一篇好文章不仅能反映个人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能够体现个人的文学素养与知识才华的积累。


我们在写作中往往会遵循着一些深入而独特的创作原则。那么,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文章?如何练出好文笔、好文风?写文章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今天我们就与大家分享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几位名家的写作方法与感悟,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编辑先生:

来信的问题,是要请美国作家和中国上海教授们做的,他们满肚子是“小说法程”和“小说作法”。我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正如我虽然会说中国话,却不会写“中国语法入门”一样。不过高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在下面——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 Sketch(速写——编者),决不将 Sketch 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现在所能说的,如此而已。此复,即请

编安!

十二月二十七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所谓“写作”,凡是叙事、抒情、议论,乃至日常应用文件,都是可以包括进去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练习写作呢?

第一,不要“学舌”。在“学舌”的时候,思想不会焕发,情绪也不会热烈,甚至字句也不用自造;换言之,从头到底,只是默写,不是练习写作。所以,练习写作的首要的原则是,不要“学舌”,要说自己的话;要从生活经验中拣取对自己印象最深、激励感情最热烈而真挚的事物,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字句表达出来。

第二,“美”的几个条件。凡是文章总有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属于思想情绪者,谓之内容;属于字句篇章的构造安排者,谓之形式。内容和形式都好才是好文章,才可以算是美的东西。

美既不能单从形式上求索,但有几个条件是必要的,具备了这几个条件,文章就美了。这几个条件是怎样的呢?

其一,明白通畅。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不折不扣,不会引起人的误解,这就是“明白”。把你的意思用浅显而平易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用大众所爱好、所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故意卖弄才情,不弄玄虚,不搔首弄姿,这就是"通畅”。

其二,感情要真挚热烈。怎样才算得是真挚热烈呢?成语有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是这句话的注脚。干万不要作干呕,干呕就等于“无病呻吟”,要不得。

其三,心地要坦白,思想要纯洁。

其四,不为写作而写作。为什么要写?因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见,因为我这所思、所感、所见,不仅是我个人的东西,而是和我以外的大多数人有关联的。

以上四个条件都具备了,你的文章就能激动了读者的情绪,我们通常称之为“有力”,“力”之所从生的东西,即是“美”。“美”的感召力和激动力,是伟大到不可思议的,“美”应当这样去解释,文章之美不美,也应当这样去衡量。

(选自《初中生学习指导》,2022年第1期)




一、您认为怎样才能使文章写得准确、鲜明、生动?

答:文章是人写的,因此,首先是人的问题。古语说:“文如其人。”这是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文章要写得准确、鲜明、生动,首先要看写文章的人的思想、立场、作风怎样。你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么,你写的文章也就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这是基本问题。

其次,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写文章有一定的技巧。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写文章的目的是给人家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的,所以不能只有你自己懂,主要是要使人家懂。要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你自己先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见解,然后如实地表达出来。你所看到的客观事物,总要使得没有看到的人也浑如在眼前。而要做到这样,当然要懂得一点逻辑和文法,因为不合逻辑就不通,不合文法也就不通。

老实一点,是做到准确的好办法。不一定要苦心孤诣地去修饰。逻辑和文法,其实也就是老老实实的方法。我们平常讲话很少讲不通的话。这是因为讲话时老实,有什么就讲什么。

可是写起文章来,苦心孤诣地一经营,往往弄巧反拙。如果是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加不恰当的修饰,反而不准确了。现在一般的毛病是爱修饰,修饰得恰当当然好,修饰得不好可就糟糕了。

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而且总是爱用最高级的形容词,如形容一个人的美,就说“非常非常得美”或“极端极端得美”。又如“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乘风破浪”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排山倒海”,就不应再用“乘风破浪”了。

总之,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己的思想认识明确,然后适当地表达出来,就一定会准确。

对于鲜明,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准确的,大概也是鲜明的。另外,文章要具有鲜明性,恐怕在选择词句、字眼上面还得用一点心。不要选用深奥的外国式的词句。句法构成要老实一点,要合乎中国话的一般规律。用字有个秘诀,就是选现成的概念明确的字,不要找太偏僻的字;偏僻的字不明确,人家也不容易懂;含糊的——这样可以解释、那样也可以解释的字最好避而不用。用明确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字来表达,就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

句法和章段一定要分清楚。古人的文章不分段,不分节,这不是好办法。欧洲人写文章讲究章法,我们学过来是很好的。章法清楚,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重轻。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文章有各种各样的体裁。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大体上句子不宜太长,段节也不宜太长。这样就容易分析清楚,人家看来一目了然,也就自然鲜明了。

生动性也一样。若是句子短些,章节短些,文章就生动活泼。比如新诗是分行写的,不是整整一大篇地排出来,这有它的好处和妙处。绘画要留些适当的空白,我想写文章也同样适用。行与行之间、标点与标点之间有些空白,就给人一个清楚的感觉。

无论准确也好,鲜明、生动也好,就语言方面讲,要求字眼总要用得适如其量。这样,表现的概念才会准确,也才能使人感到鲜明。说得神秘一点,字眼里面还有它的声调和色彩。法国有个作家叫福楼拜,很讲究字眼,他写了文章要用钢琴来检查字眼,听听声音是否和谐。所以,在选择字眼方面恐怕要费点功夫。所谓锤炼,大概就是在这些地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人家更容易了解你的内容和概念。

文章写好后,要翻来覆去地推敲一下。“推敲”这两个字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原来是“僧推月下门”,后来改成“僧敲月下门”。“敲”和“推”的动作本来不一样。再说寺门掩闭,恐怕敞的可能性多些,“敲”字的声音也更响亮一些。两下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敲”的好处。所以文章写好后多推敲、琢磨是必要的。所谓千锤百炼,不一定要“锤”千次“炼”百次,但像毛主席说的看它个三次,总还是要的吧。我们有时候太着急,写好了连过目都不过,结果就出了差错。

这里说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是指理论性、叙述体的文章,至于文艺性的文章如诗词之类,有时候要稍微不同一点。

我不准备多说。

二、文风问题是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同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关系怎样?

答:文风问题,刚才已经讲到,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主要还是思想和思想方法的问题。首先要你的思想、概念准确,然后才能写出准确的文章。要是以己之昏昏,也就当然使他人昏昏了。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所以思想是“文”的骨干和核心,关系很重大。

文风同思想方法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像逻辑、唯物辩证法等都是思想方法,如果思路不通,也断断写不出好文章。不合逻辑就是不通。至于辩证法,那是更高一级的逻辑,即所谓辩证逻辑,它是更全面地从发展上、关系上和本质上来看问题,使思想更有逻辑性。

你总先要有这样的胚子——思想和思想方法,然后才能进人第二步——用适当的形式和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语言讲,它可以为任何阶级服务,但如果你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你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决脱离不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范围,反之亦是。这就充分证明,文风问题不单纯是语言问题。

思想和语言有一定的关联,这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通过无产阶级思想选用的语言,一定是接近于无产阶级的。我们可以从无产阶级的有生命的语言中,找到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思想的工具。要做好文章,主要的要努力把内容和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随着时代的不同,语言在逐渐地改变,文风也在跟着转变。所以文风问题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同思想和思想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节选自《郭沫若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关于“文风”大家已经谈得很多。大多数人都谈得很好,我没有什么新的意见。我觉得文章的好坏主要地在于它的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我这句话里自然还包括了一个条件:作者要懂得他自己写的东西;他在文章里所阐明的思想应当经过他的消化成为他自己的思想。他要懂得它,才能够说得清楚;他要热爱它,才能够说得动人;他是在说真话,才能够说得恳切;他充分相信它,才能够说服别人。至于语气、辞藻等等都是次要的事。各人写文章可以用他自己的表现方法。有人喜欢开门见山,一开头就说出结论,然后慢慢地解释下去;有人喜欢先举出具体的例子,摆出一些事实,最后才说出结论。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写文章有我自己的表现方法。有时候我的思想对了,文章就有可取之处;思想一不对头,我就会写出坏文章来;有时候我的思想不大清楚,或者我知道得太少,那么我的文章就不生动,无力量。

所以在思想不对头、不清楚,或者我知道得太少的时候,我即使拼命在文字上花功夫,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没法把文章写好。这是真话。

(选自《语文学习》,1958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