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60后70后80后…来,重温老物件带给你的感动吧!美好回忆,即刻开启!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8-01   浏览次数:

  

20世纪80年代的录像厅,一直是一代人无法回避的去处, 一个人如果没有去过录像厅,他的青春似乎就少了点什么。

那个时候,录像厅在我的心里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那么安静,却带着无限的神奇,屏幕上怎么就多了花鸟,多了人物,多了那么多精彩的武打动作。一个人关于录像厅的思考, 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时代。

说实话,录像厅一直都是一个令我无限向往的地方。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平时规规矩矩地待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可是同学之间一直流传着录像厅的故事。

录像厅像一个诱惑人的笼子,我们想钻进去,可是又不敢,怕被大人知道,于是整个中学时代我们一直都活在无限向往又刻意保持距离之间。

我所有的防线,是在那一天下午打破的。

那天,我们一起去村南头的河边放牛,村里的小伙伴建国就给我们讲录像厅的故事,说录像厅里放的影片多么曲折,说里面多么安静,坐在里面看故事多么舒服。

听过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心里再也安静不下来了,我们商量着周末一起去镇上的录像厅体会一次,也去感受一下录像厅里的世界。

到了周末,我们打着去镇上买学习资料的幌子,跟父母要了钱,来到录像厅的门口。门口的宣传栏上是《精武门》,陈真侧身踢出一脚,那个动作帅呆了,我们心里的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一头钻进录像厅。

里面黑乎乎的,只剩下屏幕上的故事播放着,说实话,里面的味道并不好闻,爆米花的味道,包子的味道,还有人身上的酸臭味,女人的香水味,诸多味道混在一起,也说不出什么味道了,刚开始觉得反胃,可是一进入故事,什么都忘了,我们直勾勾地盯着荧屏,里面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另一个世界。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到周末我们就编各种理由去录像厅。我所欢喜的少年时光,是在这里看看古惑仔的《猛龙过江》,看看周润发的《上海滩》,一个人,回到村庄,讲给那些没去过录像厅的小伙伴听,他们围成一圈,此刻,我们几个坐在他们的中间,像个高傲的帝王,那种景象至今难忘。

次数多了,父母就起了疑心,或许是我们跟父母要钱时不自信躲闪的眼神,让父母觉得可疑,我们进入录像厅的事情终于被发现了,迎接我们的是一顿毒打,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去了,录像厅成了我们的伤心往事。

后来,随着VCD 的出现,录像厅再也没有以前的辉煌了。

但是,每一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一段关于它的历史,那里有可以言说或者不可言说的秘密,无论是朋友、情侣,都秘而不宣。


乡下人质朴,不代表不喜欢美,他们喜欢将青春的美封存在照片上。乡镇的照相馆,是乡村爱美之人最好的去处。

在乡镇,总有几家照相馆的橱窗里站立着一个美人的照片,头发刚烫过的样子,蓬松着,犹如飞蓬,圆圆的脸,眼睛清澈,嘴角上扬,酒窝很深,身上是盛大的礼服,通过玻璃给乡下人传递着现代美。

另一张照片是同一个女人,只见她穿着暴露,锁骨露着, 大腿白花花的,一种狂野的美从橱窗里跑出来,钻进男人的眼睛里,再也拔不出来了。

那个时代,人过得简约一些,女人穿那种方格子外衣,男人穿绿色的军装,衣服的样式几乎就那么几种,可是照片上的女人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美。路过的女人羡慕着,路过的男人挂念着,这就是乡村照相馆给予我们的魅力所在,它时刻诱惑着我们。

每次去小镇,都莫名其妙地在照相馆的橱窗前站一会儿, 看一会儿那个冷艳的女人。

据说照片上这个女人,是照相馆的老板娘,她是这个小镇最为俊俏的女人。她的模样,给照相馆增色不少,许多人去她那里照相,不仅因为他们的照相技术好,更因为他们想看看俊俏的老板娘。

女人的美艳,也是他们照相馆的一张名片。

我走的时候,正好碰到老板娘出来,与她对视的那一刻, 我的脸突然感觉到了发烧,腾地一下,从脸一直红到了脖子, 然后急匆匆地走了。或许,老板娘压根就不知道我走那么快的原因,而我自己却陷入尴尬。我把背影留给了这个小镇,记住的是一个女人美艳的面孔和门头上写下的“摄影、婚庆光盘刻录、证件快照”之类的业务文字。

其实,每一个乡村少年的心里,都隐藏着好奇的心。听奶奶说,这个老板娘可是十里八村最俊俏的女人,当初照相馆老板发动一个小镇的人,轮番替他做媒,女人才答应嫁给他。

这样的故事,一直活在小镇的人情史里。

在小镇,总有无数波澜不惊的故事,串联起这个小镇的风流韵事。

他们家的照相馆是小镇开的第一家照相馆,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但是夫妻二人头脑活泛,常常带着相机去乡村拍照,价格低,技术好。这是最好的宣传。

我家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他们拍的,我们姐弟三个站在草丛里,个子从高到低,像一层层台阶。父母坐在前面,紧绷着脸,一副严肃的样子,被时间记录了下来。

在父母眼里,面对着镜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可笑出来。多年之后,我们一直取笑他们,这是父母与我们生命中的唯一合影。

如今,那个照相馆还在,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了,唯有这张老照片记录着我们的一切。

感谢照相馆贴近生活的做法,他们深入乡村,用一种属于技术的善念留下许多人家的真实状况,串联起不少人家的光阴故事。后来,这个小镇的照相馆多了起来,而那个老板娘也老了,每次去镇上,看见她脸上堆满了皱纹,才觉得岁月消逝得真快啊!唯一不变的,是她脸上那迷人的微笑,以及那个深深的酒窝。

她家照相馆的位置一直没变,坐落在小镇的西边,像一把楔子嵌入大地。这一嵌,就是四十多年。这些年,当许多人抛弃土地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们仍在那个地方坚守着。每次从异地回到故乡,小镇也在悄然变化,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小镇了,可是看见照相馆还是十来年前的样子,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

曾经的那个少年又站在那里,看着橱窗里明艳的女人,心里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晓。




自行车盛行的年代,一定有一个娇美的新娘,随着自行车队抵达一个陌生的村庄。

这种场景,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无法回避的,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从村头排到村尾,当新娘一身红,被自行车驮着飞奔在乡野小路上的时候,数不清的嬉笑声落在大地上,与那些青翠欲滴的麦苗一起见证着一个村庄的喜事,那一身绯红的鲜衣和自行车一起走进一个院子。

自行车迎亲,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痕迹。

只要家里有自行车,无论谁家孩子结婚,都会登门拜访借自行车去迎亲。当然,村里人也不白用,会用一个红鸡蛋作为回礼。人情门户在一来一往中显得其乐融融,没有人能够逃避村里人的帮衬,村里人自然也懂得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父亲,已经骑着我家的自行车迎过无数次亲事,回来都是一身酒气。母亲怕父亲喝多了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就努力地学骑车。在某一个黄昏,当母亲自如地骑着自行车在打麦场穿梭062的时候,也意味着父亲的迎亲时光即将结束了,此后,母亲成为迎亲队伍的一员。

自行车,为我家出了不少力。

父亲骑着它,将我送到学校,后座上驮一袋麦子,带到镇上卖掉,拿着钱去给我交了学费,我才能坐在那个所谓明净的教室里开始了“a、o、e”的学习。

那个时候,自行车在村里不多见。

一个家庭有了自行车也是一件盛事,许多人去镇上也来借自行车,说实话,那个时代的人很纯朴,借车的人也爱惜别人家的车子,骑回来之后,用毛巾把车擦得干干净净,有些人一不小心,将自行车的某个地方弄坏了,小毛病自己修好,大毛病就去镇上换零件,总之,给人家归还的时候,车子没有一点问题。

在这个淳朴的村庄,一家有了自行车,一村也就有了自行车,只不过所有权属于这一户人家,但是家家都有使用权,村里人都比较好面子,不到关键时刻一般不张这个口,那个时候, 面子挺重要。

村里的自行车不停变化着,先是永久牌、凤凰牌、飞鸽牌,后来自行车的牌子越来越多。

我家的自行车是凤凰牌,听爷爷说,这类车是上海自行车厂生产的,当初他们在《文汇报》上刊登启事,让能人异士给自行车取个名字,一个老师认为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再加上它飞起来速度快,所以就有了凤凰牌的名字。


自行车的二八杠上是我的地盘。

大年初二,父亲骑着自行车去外婆家,后座上带着母亲, 前杠上是我和姐姐,我喜欢坐在最前面,视野开阔,能最先看见路上的一切,美丽的风景全在二八杠上。

不远处,就是外婆家,到了那里就有浓浓的温情:压岁钱,还有一桌子好吃的。

我的整个童年,是自行车陪伴我度过的。我记住的不是贫穷,而是一种环绕在心灵深处的暖暖的亲情,包括村里人,也是暖暖的。

我家的自行车,丢失在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姐姐带着哭声一起回到我们的院子。

姐姐骑着自行车上学去,放学的时候,自行车找不到了。父母得知这个消息没说一句话,好在这辆自行车用了十来年了, 也算物有所值了,心疼就减弱了一些。姐姐却哭得梨花带雨似的。我知道,在那个时刻,一定有一种叫作自责的东西不停地撞击着她的心。

自行车成为一种暖暖的回忆,这回忆,一直都在心里保存着,那么清晰,那么难忘。

本书是一本关于老物件的文化散文集,介绍了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作者在童年中接触过的多个事物大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无踪,而一部分在乡村中依然留存。这些事物曾经遍及大江南北,构筑出了人们的生活,回忆这些事物的同时,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青年们也能依稀触及逝去年代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