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名校长说 | 李烈:耐心等待孩子在试错中慢慢成长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

父母和孩子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如何完成这场成长?以下几个角度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第一,尊重孩子成长中变化的规律,正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科技发达的社会。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身已经迈入青春期,个性渐渐显露,渴望逐步独立。然而面对大量的信息,复杂的社会交往环境,他们认识世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限,由此与家长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就渐渐多起来。从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甚至假期活动的安排,他们都会有强烈的自主愿望。与年幼听话时相比,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此时的家长如果能及时发现和理解这是孩子的青春期来临了,自我意识在觉醒,就会尊重孩子成长中变化的规律,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倾听心声,多鼓励,尽量与孩子共情,尽力做到“我懂你”;在孩子遇到困惑和挫折时,与孩子一起想办法,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以允许错误发生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在试错中慢慢成长。如此,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又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变化的规律,还要正视出现的问题,要敬畏规则,坚守底线,孩子可以不优秀,但不可以没教养。有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孩子对规则、礼仪、秩序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清晰;对事情的后果和对他人的影响考虑不够全面等造成的。作为父母不能只是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就任其发展。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个需要具体学习的过程,更是良好习惯培养的过程。明确告诉孩子怎样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明知故犯后给予孩子严肃的批评和适度的惩戒;亲身示范待人接物的礼仪和待人处事的方法;耐心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和感受等。让孩子既感受到父母对于规则的敬畏和坚守,也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爱护,这才是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如此,孩子才能够思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文明自律,明辨是非,敢于承担,健康成长。
第二,营造安全且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因家庭矛盾带来的影响。
“生活即教育”,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能够让全家人身心愉悦,不畏困难。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依靠和保障,也是一个家庭最重要、最牢靠的纽带。那些酷爱读书,勤于交流的父母,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走进阅读的世界;那些肯把时间花在关注、参与孩子运动、学习、交往、娱乐等方面的父母,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为孩子的成长助力;那些肯安静倾听,睿智引导的父母,是用信任和智慧为孩子打开了沟通的大门。孩子在这样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就会逐渐学会爱与被爱,学会专注与分享,进而形成阳光心理与健康人格。当然,大多数人不太可能每时每刻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被各种负面情绪笼罩时,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你需要时间冷静、平复心情。这实际上也是在通过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慢慢引导、告知孩子认知到,有负面情绪不可怕,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处理,问题终会解决。此外,人生未必都圆满,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不一致而争吵时,孩子会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而夫妻间不当着孩子面争吵,保持良好的沟通更有助于建立一致的教育目标,形成相对统一的教育方式,这样孩子得到的快乐和助力才能更大。当父母之间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分开时,孩子会感到悲伤和孤独无助。作为父母,无论夫妻间出现了什么矛盾,都能在尽量减少因此给孩子带来影响和伤害的前提下,尽力处理好家庭关系。与孩子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适时适度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不放弃自己教育的责任。如此,孩子才会相信,无论父母在不在一起,都是他一生最可信赖的亲人,都会始终关爱他,支持他。孩子在这样开放、有爱的引导下,就会逐渐学会理解和宽容。好的家长就是孩子一生最好的老师。而家长在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在减少因家庭矛盾带来影响的过程中,在教育陪伴孩子的经历中,也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调整,得到了自我的完善和成长。与孩子相伴而行,让我们多了一次重新审视自己、再次获得成长的机会;与孩子相伴而行,让我们多了一次调整脚步、全家共同前行的机会。
第三,以家庭为阵地,以学校为助力,相互信任,形成合力。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摇篮,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学校,是孩子拓宽视野,学会交往的又一重要场所。孩子们每天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往来,父母与老师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陪伴者、教育者。因此,家校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当二者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一致时,孩子不但得不到助力,而且会感到茫然无措,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和学校首先要在遵循孩子年龄特点与成长规律、促进孩子全人发展上达成共识。其次,当教育方面遇到问题时,家庭和学校要积极沟通,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达成共识,形成对孩子的教育合力。及时的沟通,相互的信任,彼此的支持,都会让这份合力变得更加强大,而最终这份合力也会变成孩子成长中最强劲的助力!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总有新问题,总有新发现,总有新收获。《好父母修炼手册•小学卷》就融汇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智慧,相信会从多角度为年轻的父母们带来思考和启示。
李烈2024年1月10日
李烈,国务院原参事,国家教材委委员,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师大兼职教授,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
《好父母修炼手册》近日已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为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三册。不同阶段的孩子有其相应的成长规律,这套书为各个阶段的孩子家长提供了适合的教育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促使家庭与学校凝聚育人力量,共担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责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阶段育儿的精彩片段吧。
★☆幼儿卷
打扫卫生对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这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大课堂。可以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克服困难的精神、感恩之心……家长应了解劳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变得“懒”一些,把勤劳的种子播撒给儿童,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不要善意地偷走儿童的劳动时间,不要剥夺儿童在劳动中健康成长的权利。——《小劳动,大智慧——把劳动作为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成功与失败这两个结果,大部分人会喜欢结果是成功的,但是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摔倒的时候,很少输的孩子一朝失败,心态便容易瞬间崩塌。失败其实也是另一种成功,失败后应努力思考,努力探索,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而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应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才会成就更好的孩子。——《孩子,你不是必须要成功》
随着孩子长大,不会再以家长或者老师的意志为转移,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对“谦让”,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误以为诸多谦让就是忍让,从中,家长也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寻求孩子的意见,就替孩子做了决定去谦让。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单方面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们之间的事情应该少替他们做决定。——《谦让就是好欺负吗?》

★☆小学卷

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后,会出现和家长争辩、顶嘴、拒绝执行家长提出的某些要求等挑战行为,为人父母应该把培养孩子的挑战看成机会,科学对待这些挑战行为。要理解孩子出现挑战行为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生活能力的提升等,家长应采取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用尊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等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挑战行为。——《科学对待孩子的挑战行为》
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要阅读孩子所学的教材;要耐心地听孩子的想法;要提供“玩具”,给出时间,让孩子先动手做,再动脑想;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差错,发现差错中的正确方向;要先学后教、先听后讲、先做后想。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费心教了;孩子长大了,家长就省心了,就幸福了。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省心,不教;孩子长大了,家长就闹心了,郁闷了。——《家长怎么当孩子的老师》
溺爱孩子有两种类型:放纵型溺爱和包办型溺爱。不少父母打着尊重的旗号溺爱孩子,但忘了爱子则应为之计深远。父母应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原点释放爱、表达爱,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理性对待孩子的要求,避免掉入溺爱的陷阱。溺爱的本质是父母的无能和不作为。教育孩子,让孩子有道德感,学会如何做人是每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是自己的,亲手播下溺爱的种子,就会在未来遇见无情的逆子。——《溺爱孩子的十大缺陷》

★☆中学卷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庭的功能需要不断调整,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适应他们逐渐发展的新需求。在高一年级,家长们尤其应调整好自身角色,陪伴孩子一起出发,让孩子在三年里茁壮成长,顺利开启未来属于他们的灿烂人生。三年的高中生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不断自我提升,做孩子背后智慧的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彼此成就!——《调整角色,陪孩子一起出发》
“粗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会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中在中小学生的学业领域中表现会更加明显。为了解决孩子粗心的问题,家长可以采取接纳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用多种方式提升孩子专注力,有意识地增强感觉统合能力,加强基础概念和方法的落实,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式。这样的话,孩子的粗心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跟“粗心”说拜拜》
或许很多的孩子在高中阶段睡得很晚;或许很多孩子在繁重的学习中失掉了娱乐轻松的时间;或许父母的严加看管和无尽的操劳并不会让孩子们认可和领情;或许情窦初开的美好瞬间就被扼杀在摇篮……孩子们的生活里也应有若干的小美好,有若干的小秘密,在那段中学时光里,每个人愿意看见自己成长的足迹,看见自己跃动的思想和生命的本真,感动于自己每一次的长大与进步。——《写给即将进入北大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