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目录。序言。后记 |《北漂诗篇》第七卷,师力斌、安琪 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7-16   浏览次数:



序言

 

流动的诗歌盛宴
黄华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由师力斌、安琪主编的《北漂诗篇》迎来了第七卷。两千五百个日夜,北漂诗人们在宏伟与狭小、春花与飞雪、繁华与孤寂并存的北京,共赴一场场诗歌盛宴。如果说“流动”是北漂人的特质,那么“坚持”就是北漂诗人的信念。抛弃世俗的羁绊,他们用诗歌献祭缪斯,只为心中那盏不灭的明灯。


尽管“北漂”一词由来已久,但我还是想谈一下对“北漂诗人”的理解。从字面上看,“北漂诗人”指在北京生活的外省诗人,但其含义不止于此,从每位诗人每年写下的“北漂感言”,可以发现岁月在北漂诗人心头留下的印迹让“北漂”一词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自师力斌在《北漂诗篇》第一卷序言中提出将该书作为“北漂一族的文化想象和精神地图”,两位主编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用诗歌为身处北京的外省诗人打造一方属于北漂人的精神家园。20世纪 90 年代有一部记录北漂生活的电影《混在北京》,相较于20 世纪末的电影而言,始于新世纪的《北漂诗篇》有了新的文化含义,反映出北京文学地图中新板块的崛起。首先,“北漂”是一种生活态度。“漂”与“混”的区别体现为作者写作态度的不同,“漂”让外地诗人在皇城根儿不再需要自我调侃、贬损或精神内耗,而是多了几分平实和诗意。“从中关村走过 在天安门穿过 / 我却一点也不感到自卑”(周步《漂在北京》)。尽管北漂人处于“漂泊”状态,但他们脚踏实地,清醒地面对现实,努力改变生存状况。其次,“北漂”意味着一种奔赴理想的激情,或是一段虽被磨砺锻造但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漂,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生命状态。北漂,对诗人而言……是一种洗礼”(老巢)。“只有永不停息地‘漂’,才会有奔腾不息的人生”(胡松夏)。最后,“北漂”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自己淋过雨,主动为他人撑伞的善良,一种不止于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情怀。《北漂诗篇》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口碑,在于有一批来自“老北漂”的质量稳定的诗稿。他们是固定的投稿人,将北京当作提供“广阔世界、无限可能”并成就梦想的地方(娜仁琪琪格),把北漂生涯视为“城市的一种深呼吸”(王金明)。北漂生活之于他们,是一段闪光、难忘的青春!因为梦想的传递、温情的流转,源源不断新生力量的加入,才拥有创新的可能。


北漂诗人”不只是一个由流行词构成的术语,而是一组群像,一组反映当代北京文化的符号和表象。因此,作为文化现象的“北漂诗人”,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不仅在当代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文地理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北漂诗人”有哪些特征?如何区别于“打工诗歌”“南漂诗歌”等其他诗人群体?翻阅七卷《北漂诗篇》,随机访谈数位北漂诗人后,我总结出北漂诗人的三个特征——流动性、重视精神追求和草根特征。


流动性是北漂诗人最明显的特征。在这一群体内部,年龄、籍贯、性别、职业、爱好不同,从“50 后”到“00 后”横跨半个世纪的代际差距,从东北到海南横跨大半个中国,这样一批诗人却能毫无违和地相聚在一起,除了拥有“北漂”这一共同的身份,很难再找到其他共同点。流动是北漂人的选择,包括空间的流动和阶层的流动。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前者表现为《北漂诗篇》中诸多书写北京印象的诗篇,例如,鼓楼白塔、什刹海、银锭桥、长城、潮白河、后海酒吧街等地标,还有纵横交错的地铁网……


走在北京的路上
我的身子缩小成蚂蚁
心却拔高自己的视线
——郭福来《北京印象》


鼓楼兀自立着
像一个长生不老的人
——王德领《中元节》


在什刹海边待会儿
流水落花,前朝旧事,难免有点恍惚
在银锭桥上待会儿
来来往往的游人,摩托车嘀嘀嘀嘀一晃而过
——安琪《待会儿》


地铁上摩肩接踵的人只是匆匆走过
他们根本看不到这个啜泣的女人
京城的地铁如蛛网一般伸展

每一个地方你都无法抵达
京城的地铁
每一个地方你都无法停下
——曹谁《北京地铁中啜泣的女人》


诗歌中的思乡主题也是流动性的表现,身在异乡的漂泊感,体现于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景物自梦境的疮口鱼贯而入”(黄金铭《漂泊患的病,只有故乡能治》)。对故乡的思念,对父母妻儿的惦念,让北漂诗人笔下的风物变得深沉凝练,就连打招呼都带上京腔,由“你好”变成了“您好”:


我想走过去问候它们:
嘿!您好,骆驼!骆驼,您好——
我想搂着它粗硕修长的脖子
饱经沧桑的驼峰
眼含着热泪地喊出一声“老父亲”
——陈亮《骆驼》


一封家书,在微信里龟裂
眼中的雨季,打湿了后半夜的梦呓
——王金明《今夜》


在异地他乡流浪的长夜
家,我又一次想你
你就像高高枝头熟透的果子
我只能昂头仰望
却无法触及你温馨的甜蜜
——郁浪子《家,我又一次想你》


家书被泪水浸湿,“家”变成梦里挂在枝头的果子,可望而不可即。北漂人对乡愁的书写,与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比显性的空间流动,阶层的流动相对隐蔽,却寄托着所有北漂人的梦想。部分北漂人通过个人奋斗完成阶层晋级,在北京娶妻生子、安家落户,过上稳定的生活。他们将北漂岁月当作一部个人成长史和青春奋斗史来缅怀,“北漂已是我一场凝固的梦,生活太安逸了,我希望还有机会继续漂。诗在漂移中有了变化万千的形状”(周瑟瑟)。周瑟瑟的北漂感言代表了不少老北漂的心声。虽然他们获得世俗的“成功”,但诗歌却失去原有的锐气与锋芒。“人只有在不断的动荡中,才能更好地确认真正的归属”(孤城)。流动和漂泊是诗人的宿命,优秀的诗人永远在路上!


重视精神追求是北漂诗人第二个共同特征,也是北漂诗人区别于“打工诗歌”“南漂诗歌”的主要特征。这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有关,表现为北漂诗人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北漂群体中有不少在读的研究生,还有不少刚就业的“学生党”,他们怀揣梦想,闯荡京城,将初经人世坎坷的心情付诸纸上。“每一个在北京奋斗的人都是追梦人”(李颖)。乐源静雯《在北漂的日子里》记录着地下室里吵架的东北夫妻、三里屯的灯红酒绿、学院派的虚伪、四合院里用蜂窝煤取暖的辛酸。


在电话里告诉妈
暖气供应着呢
然后躲进被窝里
深深地哭泣
——乐源静雯《在北漂的日子里》


尽管他们带着“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学生腔和浓郁的浪漫气息,但北漂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让他们迅速成长,用诗歌诠释奋斗的意义。


我常常想
鸟儿为什么要学会飞翔
草儿为什么要懂得坚强
鱼儿为什么要忘记悲伤
——菅丽欣《风吹过没有我的村庄》


北漂诗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超越物质生活,即便是打工人,从乡下老家来到皇城根儿,奋斗的目标也不止于赚钱养家,还有增长见识与自我成长,他们早已将这座城市与个人融为一体,“我的骨头,已长进北京的血肉之躯里”(王迪)。有人把北京当作灵魂朝圣的“圣城”“天堂”:


我想自造一个天堂,在北京
不需要金钱,只有天空  阳光  草地
还有爱,我们天天在一起,风能吃
——蔡诚《我想自造一个天堂》

 

想用大词就用吧!随他们去说
要放纵就变成海啸吧!变成灾难才好
想要节制,就把长河落日变成一颗滚滚的沙粒吧
不要和步行的人讨论飞翔
你看,天空中,布满了理想主义的马蹄
——马晓康《你看,天空中,布满了理想主义的马蹄》


也有人在北京的大街上走走看看,走走停停,在行走中认识自我和这座城市:


走在自己的路上
我快,看到的是匆匆
我慢,就会看到自己的魂灵
……
走着走着
逐渐清晰出我自己
走着走着
我心里就有了我认识的北京
——孙殿英《走在北京》


尽管他们住在阴暗逼仄的出租屋,不见阳光,心中却有万丈光芒:


太阳是个吝啬鬼
从不愿施舍一斜金黄
到廉价的出租屋内
但,屋内并不阴暗
因为床铺上的人
坚信
前途光芒万丈
——任何《光芒》


北漂诗人笔下没有流水线、螺钉螺母,也没有机器般冷漠的情感。不是因为他们不使用机器、不做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令人心酸的过往,而是因为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太阳,所以写出的诗歌总是豪情万丈。


北漂诗人的第三个特征是草根性,这是《北漂诗篇》留给诗歌界的第一印象。北漂诗人来自各行各业,囊括了快递物流、建筑家装、保洁家政、商业律政等各行业的劳动者。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宋庄艺术家、皮村“新工人艺术团”等诗歌群体,他们居住在燕郊、通州、马驹桥、大红门等地,貌似喜欢群居生活,但实际上是起伏不定的房价决定了北漂一族的流动轨迹和方向。他们笔下的北京城充满烟火气息:


生活只有一面,奔波,快餐
地下室  和蛰入心中的孤独
在北京,七年了,他跨不过这篱墙
但仍没有离开,黑暗里的一口井
——蔡诚《快递员速写》


他从不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衣食无忧
每天在花园里捡拾
在浅薄的命运里寻找生活
——张华《某拾荒的人》


梦想从干瘪的烧饼上开始
商场排骨摊位上的台秤
淘汰了我不精密的数学
又悻悻来到昌平
报刊社临杂工的美梦也破灭了
最后一站  租住在房山区
一家药店接纳了我
谋了个驻店“导医”的差事
——王寒山《大雪中的北京》


草根性代表着团结、战斗与共情:
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
野草般的我们生来就倔强
——许多《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皮村这片现实的开荒地
理想的试验田才刚刚开始
物理的空间随时可被拆除
精神的凝聚才能星火燎原
——小海《最后的打工博物馆》


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北漂
他们的漂泊或许短暂
却缠绕着更多沉重的悲凉与无助
——养蜂人《另一种北漂》


当养蜂人(张灵)看到地铁里奔波疲惫的病患家属,产生深切的共情,把来北京看病的人群视为“另一种北漂”,这种悲悯的情怀难能可贵。


感恩,致敬北漂人!是诗歌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职业、不同年龄、说不同口音普通话的兄弟姊妹,聚集到《北漂诗篇》。


诗歌点燃暗室里的蜡烛,照亮黑夜中踽踽前行的异乡人。愿这微光伴随你我到人生的下一处驿站。用《我在地铁读〈北漂诗篇〉》的末句作为结尾:“让后人知道有一批北漂的人曾经来过……”

2024 年 1 月 8 日,北京禄米仓胡同



后记
安琪


一年一度的编排工作于我,是累并快乐着。坦率地讲,编《北漂诗篇》我还是挺发怵的,不是发怵于质量,而是发怵于数量和编排过程中的烦琐。数量是因为,《北漂诗篇》不是定向约稿,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邮箱征稿,北漂这个群体有它的特殊性,老北漂有的因这因那,离开北京了,新北漂又加盟了,所以,《北漂诗篇》的邮件是必须封封要读的,唯此才不会遗漏每一个优秀的北漂诗人。和其他以名家为主要作者群的年选不同,《北漂诗篇》的作者队伍更多来自基层,许多人并无投稿经验,故而在文本的选择、编排上,在简介的书写上就无法做到拿来即用,需要编者加以筛选、整理。一部书编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疼。但相比于书中众多作者在生活第一线的艰辛劳作和心力交瘁,编书的累又算得了什么。《北漂诗篇》从策划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是一部带着生命体温的选本,是一部具有平民精神的选本,《北漂诗篇》为北漂诗人们打造的这个展示酸甜苦辣人生的阵地,值得每一个北漂诗人珍惜,也值得历史记忆!


每年的编排我只对打头作者费了心思,其他的就按来稿先后了。我挑选第一人的理由是:(1)相对陌生,不是著名的那种;(2)诗歌不能太沉重,太沉重放第一,容易头重脚轻;也不能太轻浅,太轻浅没有分量;要举重若轻,要能让人在生活的暗色中看得到光、看得到力量。基于此,本卷我选择任何的诗打头。这是任何第一次投稿《北漂诗篇》,编辑到任何诗歌的那天我很激动,毫不犹豫地把编好的稿子发到北漂群并呼吁编辑们选用,这也是我编辑过程中爱做的事。我希望优秀的北漂诗人的诗歌不仅入选《北漂诗篇》,而且也能入选其他优秀刊物和选本,为人所知,改变命运。关于任何的诗,我们可以读本卷入选的诗作,我且引用一首短诗如下:


太阳是个吝啬鬼
从不愿施舍一斜金黄
到廉价的出租屋内
但,屋内并不阴暗
因为床铺上的人
坚信

前途光芒万丈


我想,这就是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这也是每一个北漂人来到北京并坚信自己能在北京立足的信心!


2024 年 1 月 10 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