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美食书——读“大运河饮食笔记”有感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


尝美食、读好书,是平常日子里的两大快事。

美食让人快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放松并产生幸福感。有时候,一颗刚刚从枝头摘下汁水淋漓的水果、几根烤得滋滋冒油的羊肉串、一块绵软糯香的点心,都可以慰藉我们的忧郁和不安。美食入口,感觉整个世界都美好起来。

馋人读书,字里行间目光所及全是美食,如张爱玲所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好看的美食书,不仅可以撩拨口舌之欲,更会勾起久违的乡愁,与山川湖海有关,与古往今昔有关。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普通的咸鸭蛋,因为出自水乡高邮所以与众不同,因为“端午必吃”,所以意味深长。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书中说:“青少年时代的顽固味觉记忆,势必影响人一生的食物选择。”诚哉斯言。


“大运河饮食笔记”的作者张泽峰生于运河岸边,学于运河北端。多年的饮食撰稿经历使其大嘴吃八方,大肚容五味,不拘南北,无问西东,但是心底念念不忘的却是一碗朴实无华的老豆腐。

“一碗好吃的老豆腐,豆腐嫩而不澥,无豆腥而有豆香;卤汁清而不淡,不用肉而有荤香;棉油香而不腻,虽一味却胜百味香。食用老豆腐不需美食美器,粗瓷大碗里半碗软玉半碗琥珀,只要浇上一勺黑亮的棉油,撒上一撮儿香菜,加上一勺油炸红辣椒,一碗平常的乡间食物立刻活色生香,引人食指大动。”

从故乡的那一碗老豆腐开始,作者张泽峰沿着大运河的故道,一路吃将过去。从北京烤鸭到杭州的老鸭煲,从西湖醋鱼到鲤鱼焙面,从运河两岸古老的小吃到沿运河流传开来的名菜,从船工果腹的粗茶淡饭到盐商竞富的精食美馔,寻味正本,循水溯源,探寻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从饮食的角度还原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严格来说,“大运河饮食笔记”不是纯粹的美食书,作者品尝美食时深入发掘大量运河史料,整理出大运河美食的来龙去脉。历史上,某一次河道变迁,可能导致一个城镇的兴衰;某一个疏浚工程,可能促使一种美食的诞生。宋室南迁,流离失所的人们把开封的包子技艺带到杭州;漕粮北运,南方汤包的制作方法又影响了天津包子的风格。“永乐十五年(1417年),元代运河临清段淤塞,遂开挖会通河南支自头闸入卫河”,河工上退役的牛为“牛肉饼卷儿”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与自贡的“牛肉文化”的起源如出一辙。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伴随着大运河的滚滚波涛,南北运河两岸的饮食文化、乡风食俗,相互影响,相互映照,历史与文化的烙印展露其间。“大运河饮食笔记”分为《流动的飨宴——大运河饮食笔记1 京杭大运河卷》《寻味一水间——大运河饮食笔记2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卷》2册,共计42万字。为了让读者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以及视觉享受,“大运河饮食笔记”采用四色全彩印刷,装帧精美,配图百余幅,不仅仅有清晰逼真的食物美图,更有大运河沿岸秀美风光的全景图。版式设计阔朗精致,独具匠心,特别注重情景的运用,以及对美的意境的追求,使得美文、美图、美食,在书页之间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大运河饮食笔记”不仅仅是一次对于味蕾享受的记录,更是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细细读来,渐渐咂摸出了饮食之外更多的滋味。

——张馨睿